武當太乙五行拳
武當太乙五行拳
武當太乙五行拳是近年最先發現的一套正宗武當拳術,原名“五行擒撲二十三式”。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為依據, 以養氣健身、制敵自衛為旨歸,講究尚意不尚力,貴化勁而不硬抗,辨位於分寸毫釐,制敵於擒撲封閉,動靜自如,心息相依,水流雲繞,莫測端倪。其特點是:拳勢柔和綿軟,多纏繞動作,樁式穩沉,腰隨胯轉,兩手環抱,腳走弧線,演練如蛇之行,運行似蠶作螢,架勢緊湊,方丈之地即可演練,以練架式為主,結合站樁,纏繞等基本功鍛煉。“抓筋拿脈”說的就是此拳。
一、源流
武當太乙五行拳(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或五行擒撲手),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。此拳系明弘治(孝宗朱佑樘年間(1488—1504),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,根據武當丹士張三豐“太極十三式”,並上溯漢末名醫華佗“五禽戲”,及道門流派中吐納、導引、技擊等融煉而成。
1929年,時年24歲的愛新覺羅•溥寰(漢名金子弢),居紫霄宮七月余,無意間窺道李合林道長演練太乙五行拳,並欲學之。由於道規戒律,李道長斷然不允。但金子弢先生心誠意真,焚香拜師,並跪於玄武真帝塑像前發誓學成後永不傳人,終於感動了紫霄道長李合林,學得此拳,並練拳一生,悟得真諦。
1980年和1981年,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,浙江代表隊金子弢先生兩度演練此拳術于太原和瀋陽,始公諸於眾,引起武術界廣泛注意,深得好評。為了挖掘整理、研究和普及此項套路,武漢市體委成立了整理小組,並邀請金子弢先生到漢講學。在此期間,由丹江口市體委特邀金老幾度上武當山,拜訪王教化道長,闊論武當拳並辦班傳授,由趙劍英等人學得此拳。金老興奮之餘感慨萬千,並賦詩一首“重登玄岳紫霄宮,回憶往事如朦朧,五十二年滄桑淚,今日已成殘朽翁,太乙五行歸貢獻,後繼有人繼前宗,重振武當健身術,勝似黃山不老松”。
二、功理
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,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,稱為“五行”。進而,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,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。
太乙者,元氣也。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。武當武術前輩們,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。以陰陽、五行、八卦、九宮之類的理念,以五行結合拳式、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煉法則。
其一,以五行的形態、性能、方位為基準,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,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:如人體的前、後、左、右、中五個方位,將“進步、退步、左顧、右盼、中定”為五行。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,緊扣五行之理,井井有序的穿行於九宮中。
其二,以五行結合人體。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,內外五行相互聯繫,又與技擊聯繫。“內五行要合,外五行要順”。“心息相依,任其自然”,依其五行相生相剋之數,調節陰陽平衡。正是人有陰陽,成於五行,以道理為指導,以養身為宗旨,以技擊為末學。體現了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觀點,意在追求自然,返樸歸真。“以靜為基,以柔為形”,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。
其三,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規範拳術。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,環顧八方,分陰陽定五行,踩八卦,穿九宮,“使氣力之所到,架勢即隨之;架勢之所至,而氣力即注之”。一招一勢陰陽相滲,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,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,形成九宮穿遊的格局;手是環抱式,腳走括弧式,腰隨胯轉,肩胯相對,旋胯擰膀,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,勁勢無窮,暢流不息,而元氣按人體五行(迴圈)遍佈之意,使內氣流暢和聚集,有助於內功的形成。這種內外合一,天人合一的提煉和昇華。此乃一曰養身健體,二曰禦敵防身,是修煉之宗旨。
三、基本技法
以靜為基,以柔為形,神足而意遠
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尚意不尚力
動中求靜,靜中求動,重意不重形
意氣勁形,心息相隨,化勁不硬抗
辯位於尺寸毫釐,制動於擒撲封閉
四、基本特點
樁式沉穩,架勢緊湊
腰隨胯轉,肩胯相對
兩手環抱,腳走弧線
綿軟纏繞,走圓化柔
動如蛇之行,柔似蠶作繭。
五、養身特點
呼吸自然,周身放鬆;心靜意專,神態精神;
內外三合,節節貫通;任憑陰陽,身法中正;
意到氣到,氣隨意行;內外合一,神形兼備;
奇經八脈,暢流全身;太乙五行,旨在養身。
三、基本技法
以靜為基,以柔為形,神足而意遠
以靜制動,以柔克剛,尚意不尚力
動中求靜,靜中求動,重意不重形
意氣勁形,心息相隨,化勁不硬抗
辯位於尺寸毫釐,制動於擒撲封閉
四、基本特點
樁式沉穩,架勢緊湊
腰隨胯轉,肩胯相對
兩手環抱,腳走弧線
綿軟纏繞,走圓化柔
動如蛇之行,柔似蠶作繭。
五、養身特點
呼吸自然,周身放鬆;心靜意專,神態精神;
內外三合,節節貫通;任憑陰陽,身法中正;
意到氣到,氣隨意行;內外合一,神形兼備;
奇經八脈,暢流全身;太乙五行,旨在養身。
武當太乙五行拳拳譜 (一招二式) | |
---|---|
預備式(無極式) | 13. 仙鶴騰空,飛舞風雲 |
1. 混元一氣,旋轉乾坤 | 14. 金猴窃丹,爐火皆平 |
2. 白猿出洞,雙峰拜日 | 15. 青娥探月,波平浪靜 |
3. 懸崖勒馬,海底頂雲 | 16. 黑熊反掌,威震森林 |
4. 蛟龍溟蒙,雷劈山洪 | 17. 金蟾得度,醉卧瑤池 |
5. 犀牛望月,轉身托天 | 18. 喜鵲登枝,寒立梅蔭 |
6. 青獅抱球,閃耀金庭 | 19. 蒼龍入海,意守心寧 |
7. 豹子含美,仰頸驚林 | 20. 野馬抖鬃,烈性飛騰 |
8. 大鵬展翅,群獸震驚 | 21. 神猿入洞,性歸心田 |
9. 花鹿採芝,俯飲清泉 | 22. 彩鳳凌空,百鳥齊鳴 |
10. 黃蟒吐津,戲引螻群 | 23. 伏虎靈台,永守黃庭 |
11. 鯉魚打挺,波浪滔天 | 24. 抱元守一,正氣長存 |
12. 雄鷹探山,雙擒鷄群 | 收式 (動靜結合,反轉乾坤) |
太乙五行拳基本動作圖解
一、手 型
1、劈掌:自上向下或自下向斜上方側掌劈擊,勁貫掌外沿(圖4之①②,圖5之①②)。
2、戳掌:臂由屈到伸,直腕向前頂擊,勁貫指尖(圖6之①②)。
3、按掌:自上向下按,手心朝下,勁貫掌心(圖7之①②)。
4、插掌:臂由屈到伸,直腕向下或斜下插,勁貫指尖(圖8之①②)。
5、砍掌:仰掌或俯掌,自右向左或自左向右橫擊,勁貫掌外沿(圖9之①②)。
6、纏手:
一、以腕關節為軸,手掌由裏向上向外向下纏繞的同時,前臂外旋,使虎口朝上封閉(圖10之①②③④)。
二、手掌自裏向下向外向上纏繞的同時,前臂內旋,使掌心朝下封閉(圖11之①②③)。
(一)、擒撲手:以手擒肩扛,自上向前下方撲按摔出(圖12之①②)。
(二)、靠肘:臂略曲,內旋上舉向後靠壓,手心朝外,勁貫肘尖(圖13)。
各種手法的變換都要劃弧走圓,同時,前臂做相應旋轉,腕部要松活,講究兩手(臂)曲如環抱式。要注意手法與步法身法等動作的協調配合。
三、步 型
1、虎步襠(馬步):兩腳左右開立,相距同肩寬,腳尖微向內扣,兩足跟與兩肘尖(以屈肘貼肋為准)上下相對,屈膝略蹲(圖14)。
2、熊步襠(弓步):前腳微內扣,全腳著地,屈膝略蹲,膝部與腳尖垂直;另一腿在後自然挺膝蹬直,腳尖內扣,斜向前方,全腳著地(圖15)。
3、獅步襠(仆步):一腿屈膝沉坐,膝與腳尖稍向外展;另一腿挺膝伸直仆出,全腳著地,腳尖內扣(圖16)。
4、鴉雀襠(虛步):後腳斜向前,屈膝略蹲,全腳著地;前腿自然挺膝伸直,腳尖內扣,全腳著地(圖19)。
5、含雞襠(丁步):兩腿略蹲或半蹲併攏,一腳全腳著地支撐,另一腳以腳尖在支撐腳內側點地,相距約一拳(圖18)。
6、歇步:兩腿交叉屈膝全蹲,前腳全腳著地,腳尖外展;後腳腳跟離地,臀部坐於小腿上,接近腳跟(圖19)。
7、橫襠步:兩腳左右開立,約同弓步寬,全腳著地,兩腳尖微向內扣,一腿屈膝略蹲,另一腿自然挺膝伸直(圖20)。
8、獨立步:支撐腿直立或微曲,另一腿在身前或體側屈膝提起,高與胯平,腳尖自然下垂(圖21)。
四、步 法
1、上步:後腳向前邁步,或一腳原地向前邁半步或一步(圖22之①②)。
2、進步:兩腳連續向前各邁一步(圖23之①②③)。
3、退步:前腳後退一步(圖24之①②)。
4、擺步:上步落地時腳尖外擺,與後腳呈八字(圖25)。
5、扣步:上步落地時腳尖內扣,與後腳呈八字(圖26)。
6、插步:一腳從支撐腳後叉過橫落,兩腿靠近(圖27)。
7、跪步:一腿屈膝下蹲,另一腿跪地,使膝部接近地面(不得貼地),腳跟離地,前腳掌著地,臀部坐於跪地腿的小腿上(圖28)。
8、碾腳:以腳跟為軸,腳尖外展或內扣;或以腳前掌為軸,腳跟外展或內轉(圖29之①②)。
各種步法的轉換,無論前進後退,變換時,都應虛實分明,輕靈穩健。邁步要求腳走括弧式路線;落步均以腳前掌先著地,但不可重滯突然。兩腳縱向和橫向距離要適當,腳掌和腳跟碾轉要合度,注意膝部亦要松活自然。
五、腿 法
1、蹬腿:支撐腿直立或微曲。另一腿屈膝提起再蹬出,腿伸直,腳尖上鉤,勁貫腳跟,腳高過腰部(圖30)。
2、踹腿:支撐腿直立或微曲,另一腿屈膝提起踹出,腿伸直,腳尖鉤起內扣或外擺,勁貫腳底。高踹與腰平,低踹與膝平(圖31之①②)。
3、鏟腿:要求同踹腿,惟腳掌朝下,腳尖內扣,勁貫腳外側(圖32)。
4、尥踢:支撐腿直立或微曲,另一腿在身後屈膝,使小腿向裏側尥起,腳底朝上,腳面繃平,勁貫腳前掌(圖33之①②)。
六、身型、身法
(一)身型
01、頭:“虛靈頂勁”,要求下齶頂“重樓”(喉嚨)。即頭正頂平,下頦微內收,接近喉部。
02、頸:自然豎直,肌肉放鬆。
03、肩:保持松沉,不可後張或前扣。
04、肘:自然彎曲下垂,不可僵直或揚起。
05、胸:平胸微含,舒松自然,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。
06、背:闊展拔伸,不可弓背(駝背)。
07、腰:自然松垂,不可前挺或後弓。
08、脊:保持正直,不可左歪右斜,前挺後弓。
09、胯:保持松、縮、正,不可突出歪扭。
10、臀:略收內斂,不可向後撅起或搖擺。
11、膝:伸屈自然柔和。
12、腳:十趾微曲抓地。
身型總的要求是,頭平項直,虛靈頂勁,沉肩垂肘,含胸拔背,松腰豎脊,縮胯斂臀,體態自然。
(二)身法
身法總的要求是,上體端正自然,不偏不倚。周身動作須協調圓活,松柔和緩,完整一氣。講究“腰隨胯轉”。即軀幹和四肢一切動作須完全依隨胯旋而轉換。要求做到“動如蛇之行,柔似蠶作繭”。
七、眼 法
凡動作變化,兩眼應與手法、步法、身法協調配合,做到勢動神隨,意識集中,形神合一,神態自然。定式時,眼平視前方或注視主要的手;動勢時,手眼相隨或向預定前去的方向注視。